发布时间:2025-10-15 18:04:07    次浏览
“本人公众账号you-kefusiji;个人微信号youkfsj,欢迎大家相互交流”仰望星空-寻找苍穹的坐标上篇文章介绍了古今中外主流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具体观点,我们本章需要为此寻找这些思想学说的思维起点及共同的价值参考坐标。 基于生物进化论,结合人类产生、善恶观的产生过程(如图所示)以及前述文章对善恶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1.人与人性是共生的,即产生了人的同时即产生了人性。2.善恶是人类所面向的自身、社会关系及自然界的认知和判断,而人性善恶是基于人所产生的行为、思想、现象、表征的认知和判断,它也应符合善恶产生的三个过程即偏好(善恶)感知、偏好(善恶)表达、善恶定义。3.人性的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而非人的自然属性,对人性善恶的评价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形成持续演进的认知和判定。4.结合整个过程,可以设想(先不考虑逻辑的正确与否)将人性善恶的出现设置为五个起点坐标,然后分以论述,最终找到共同的善恶评判参考坐标。 第一个人性善恶的起点坐标:人性善恶产生在人类形成之前。从唯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如果人都没有产生,人的思维都没有产生,更谈不上人性,和人性的认知。因此,此坐标起点不成立。当然,基于形而上的思想学说并不这么认为,后续会专门讨论。 第二个人性善恶的起点坐标:人性善恶的产生和人的产生是同时的。即人类有了思维之初就了善恶的认知和判断。按照唯物进化论学说,人的大脑是不断进化的,人的思维也是不断进化的,对事物的认知也是有一个自然发展的长期过程。所以,本人因为人类产生之初,只是对外物世界或自身有着朦胧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地产生对事物的倾向性偏好,正如婴儿从出生到成长,对事物的认知是不断建进的过程一样,因此,不能认定善恶的起始是与人类同步的,正如偏好感知产生在人类产生之后的这一规律。 第三个人性善恶的起点坐标:人性善恶的产生和人的偏好产生是同时的。即人类有了偏好感即有了善恶的认知和判断。这一过程符合善恶产生发展的过程。即从内心上有了基于对自身利益的好与坏的判别,但没有形成语言之前,不能进行交流和表达传承。因此,这一起点算是善恶的产生起点,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人类内心中开始有了对人性的善恶判断,但不能算是代表人类文明社会的善恶起点。 第四、五、六个人性善恶的起点坐标:分别是人类口语产生、偏好表达、人类文字出现这三个过程,基于前述人类内心善恶的一旦形成,就相对独立的开始发展,而口语产生,偏好表达,文字的出现只是加速了人们对善恶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因此,本人认为不能定义成一个关键的起始判别坐标。 第七个人性善恶的起点坐标:即人性善恶产生在人类文字以后,善恶被正式定义。这个节点可以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一个标志性的善恶起点。大致过程设想如下,即人类文字产生以后由一个相对简单对象的文字表达,逐渐发展到用文字表述复杂的关于自身、社会、自然界等事物的偏好定义,也即是内含了人性善恶正式被定义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人性的善恶不管放在哪个起点坐标之上,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基于善与恶的偏好认知是同时产生的还是有先有后呢?这里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如果将一系列人类期初的偏好产生时间按人类历史发展的长度来看,可以视为浓缩的一个时点,善恶是同时产生的,而不从具体第一个善或是第一个恶的偏好认知产生的一瞬间去判断。这个角度也超出了本人的想象能力和认知空间。或者,假想一下,人类最开始的善恶认识应该关于吃的行为的认知。比如会出现一个人会把吃剩下的食物分给别人(善的行为),也可能会因为饥饿去抢别人的东西(恶的行为)。但说实话,这两个行为哪一个是最先产生的呢?也许有人会产疑问,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猎取动物为食,应该朝不保夕,对于后一种行为可以理解,怎么还会分给别人食物呢?我的分析是:在原始社会,如果一个人射杀了一只动物,那么,首先他吃完了,但还有剩余,是否有可能把食物分给他的亲属比如他的父母、妻子、丈夫或孩子呢?在当时的原始社会,人们对亲属关系的认识应该是很朦胧的,这样,也许其中就会有人认为把食物分给自身以外的人的这种行为,内心感觉到是一种善的行为,由此产生后续的推演,这种行为对他人是一种善的行为。总之,这种设想的确太费脑细胞了。 综上所述,人性善恶的起点坐标可以设为两个,一个是源于内心偏好产生的起点坐标;一个是源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文字表述起点。而将这两个起始点连起来正是最原始的善恶价值观的基本坐标,也即是我们要寻找的那个共同参考坐标。下一章节将结合这一坐标判别各类善恶学说。